花了一個多禮拜的時間終於把八本《曹操大傳》看完啦!不過這造成的結果就是我積欠了大批大批的網誌:九份樓梯上的波妞轉角遇到賈瑞青春蝗蟲阿桑團之旅 、《格列佛遊記》、女王家的青春鐵馬行、謝師宴……我什麼時候才寫得完呢?
書名:曹操大傳
作者:李約
內容簡介(摘自網路):
世人皆因《三國演義》一書,而對曹操頗多誤解。與曹操同時的諸葛亮,對曹操的智慧、兵法都給予積極、正面的評價;現代大思想家胡適更指出:曹操是有風骨、有魄力、有擔當,足以代表中華民族人格典範的人物之一。李約根據史實,重新塑造了一個有情有義,膽識過人的豪傑,破除成見,還給我們一個真正的曹操。
當初在看這套書的時候就有一點廢寢忘食,看完之後更是深深著迷。或許是因為我本來就滿欣賞曹操的,也或許是因為我已經看《三國演義》不順眼很久了(一方面因為諸葛亮死後蜀國的那群人實在是太軟腳蝦,另一方面因為它實在是太醜化曹操又把諸葛亮太神格化了),所以這套《曹操大傳》看來真是無比痛快啊!
我真的很喜歡很喜歡少年時期的曹操, 雖然大部分人對少年曹操的普遍印象是成天飛鷹狗、聚眾生事、不務正業,但仔細一看他和袁紹等人在洛陽的俠少組織的種種行為,就會發現在這些年少輕狂的行為舉止背後,他其實是個機變百出、一身傲骨又極富正義感的大男孩。他和父親曹嵩的互動更有趣,頗富喜感。除此之外,他更早早展現了他迷人的領導者魅力和乾脆爽快的決斷力,這性格特點持續貫串了他的一生,他志在天下的胸懷也解釋了為什麼他一輩子親冒矢石、在沙場上衝鋒陷陣,功勞聲望遠遠超過了漢獻帝,卻始終沒有竄漢自立。(所以一般人對曹操總是躲在幕後耍心機的印象有失公允。)
他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物是蔡文姬。一開始我以為他這輩子和蔡文姬的交集頂多就是將她從匈奴那兒贖回來而已,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十幾歲的時候就結識她,求婚不成後(蔡邕因為曹操出身濁流而反對——沒想到連蔡邕門第觀念都這麼重!)蔡文姬成為他心目中無比尊貴的女神。雖然他們這輩子只見過幾次面(在洛陽求親時、在匈奴營帳談判時,還有文姬替丈夫求情時)但卻是彼此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曹操當年求親失敗後因為文姬的一席話、一曲琴而奮發,雖然他最後一次見到文姬時,她已經垂垂老矣,不復當年那位豆蔻年華、如出水芙蓉般的少女(在此我懷疑作者有誇大文姬美貌的嫌疑,因為在我印象中,蔡文姬雖然是才女,卻不是美女),但他卻發現自己從未忘情,還時時刻刻替她著想、為她打算。而文姬的一生顛沛流離,卻暗中不斷努力研讀醫書,想替曹操找到根治頭風的藥方。看到這裡我鼻酸了,書中關於這件事寫得很蕩氣迴腸:
「她自己也感到奇怪,這輩子嫁了三次人(衛仲道、匈奴左賢王、董祀), 和曹操幾十年來,不過見了這麼短短幾次面,但他在她心上總是高居最重要的地位。她這些年來,一直暗中關心他,關心他的事業、關心他的婚姻、甚至關心他的頭風症。她一直在幫他找藥方,甚至是窮研醫書,想找出一個可以根治的方法來……」
「她明白,兩個人雖然都垂垂老矣,但在對方的心中,卻都佔有同樣的地位,神聖而尊貴,有如神龕中的牌位,平時也許不常想到,但到了危急苦難的時候,卻是心靈的最大支柱、勇氣的主要泉源。每次她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無法忍受的橫逆時,她總會撫琴輕吟著那首歌『心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他倆這一生,就像參星與商星,好多年都是各在天之一涯,只是心內存知己,倒是幾十年來不變……」
雖然曹操素有好色之名,但其實他也有重情義的一面,不只對文姬,還有對荀彧、夏侯淵、夏侯惇…這些好搭檔好兄弟。
曹操出入仕途時擔任洛陽北部尉,接下來因為得罪了許多當權者,就起起伏伏好一陣子。他當北部尉、頓丘令和濟南相時作為與政績,真的是只能用「痛快」來形容了。在宦官外戚惡鬥不休的東漢末年,大概也只有他膽敢大刀闊斧的整頓豪門勢力,推動種種利於百姓的措施了吧!好幾次朝中的掌權宦官想整他,反而都被他整倒了。雖然有幾次他被調為閑職,但他精明能幹、不畏權勢的美名卻不脛而走。這幾年的歷練為他未來的權謀與處世奠下了基礎,當年洛陽街頭的遊俠曹操又更成熟了。更重要的是,曹操在這些年來見識到的民生疾苦,激發了他「志在天下」的雄心。看完這八本書之後會發現,曹操一輩子辛辛苦苦地在打天下,終極目的就是要「讓天下百姓都有好日子過」。他懶得管什麼天子不天子,更沒想過要自己取而代之(不過他晚年有說自己想當周文王倒是真的,把位子留給兒子去竄……)。這或許不符合一般人對奸詐凶惡的曹操的印象,但整套書這樣看下來,我卻相信《三國演義》中他許多挾天子以令諸侯後種種窮凶極惡的作為,是羅貫中為了加強戲劇效果做的誇示。
他剛開始打天下的時候兵力很少、到處流亡,雖然他憑藉著自己超乎常人的武略天賦常能出奇制勝,不至於被雄踞一方的袁紹、董卓等人「連根拔除」,但是一路跌跌撞撞下來也不免灰心喪志。這時他英年早逝的長子曹昂說了一句話:「沒有經歷失敗的人,不懂得什麼叫真正的成功。」所以他接下來屢仆屢起,除了靠他自己不世出的聰明才智、文韜武略之外,他用人唯才的原則和不避諱納用俘虜更幫助他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就像他自己說的,他的陣營和智囊團中有多少是昔日的宿敵?人們常說他多疑、狡詐、心機 、殘忍,但他卻將這些缺點轉化為優勢,在那個波瀾壯闊、成王敗寇的年代充分發揮了作用。他時時打破傳統的思想與政策,更為那個貪婪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帶來了一絲新契機——在曹操的一生中,有太多事值得學習。
當然曹操有他的缺點,他雖然大部分時候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他失控的時候真的很可怕,縱兵屠徐州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雖然他屠城也就那麼幾次,但是後來大家都覺得他殘忍好殺、喜歡屠城,所謂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啊!而且說實在的我也覺得他太多疑,尤其是他最後懷疑荀彧的時候我看了真的好難過。還有他雖然是出名的用人唯才、禮賢下士,但是他有時候還是會剛愎自用,自己下好的決定別人怎麼勸都沒有用,最悽慘的例子就是導致了赤壁之敗了。說到這個,曹操敗走華容道時根本沒有《三國演義》說的那麼狼狽。據資治通鑑《山陽公載記》記載:「公(指曹操)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所以應該是沒有碰到張飛、關羽和趙子龍的。
我最不滿意的一件事是他最後決定立曹丕為太子,還幫著曹丕剷除曹植的黨羽。唉!說實在這也情有可原,要是他死後又發生兄弟鬩牆的慘劇,他又要步上袁紹,劉表的後塵了。雖然我一直都很欣賞曹操,但是我從頭到尾都很討厭曹丕,他文才比不上曹植、武略比不上曹操就算了,他不但遺傳了曹操每一個缺點,還將它們發揚光大:他將曹操的多疑心機轉化為陰冷狠毒、將曹操對付敵人的殘忍轉來對付自己的兄弟骨肉、將曹操的野心轉為貪心,卻沒有曹操容人的雅量……我有時候忍不住懷疑,世人對曹操這麼多負面的評價,究竟有多少是出於曹丕的投射呢?
當我看完這套書的時候,忍不住覺得感嘆,歷史上大概沒有一個人能比曹操更有爭議性了。因為《三國演義》的關係,現在曹操幾乎就是多疑詭詐、冷酷無情的代名詞,但胡適先生卻推崇他為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典型人格。他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遭到萬世唾罵,但是以當時局勢來看卻不得不如此。每個歷史人物其實都是歷史學家筆下的角色,他們以後的歷史定位——流芳千古或是遺臭萬年,幾乎都憑藉著歷史學家們的筆桿(以曹操的情況來說,其實是小說家的筆桿)。這些古人們若地下有知,大概也會興起詩聖杜甫的永恆喟嘆:「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後事」吧!其實這種現象東西皆然,中國有曹操,西方有希律王。當猶太人唾罵他為羅馬人的走狗時,他們有沒有想過,若非希律王和羅馬人虛以委蛇的周旋,猶太人老早就亡國滅種了。同理,當我們指戟痛罵戲台上的白臉奸臣曹操時,我們是否仔細探究過,若非曹操當時的所作所為,天下將有多少奸豪梟雄群起混戰,百姓又將遭到多少荼毒呢?
其實《曹操大傳》跟《三國演義》一樣,也是歷史「小說」,但是和一般的歷史小說比起來考據較多,也比較符合史實。當然作者在某些部分有加入自己的想像,有些地方有稍微誇大,但這套書呈現的是我目前看過最完整最真實最有血肉的曹操。現在我有點不懂小學時看同為實學社出版的《洛神》時,為什麼會那麼喜歡那本書。現在看來,根據我讀到其他曹操的書和國文老師補充的資料,那本書浪漫是浪漫,但真的是有點「迎合大眾口味」——它把甄妃描述成完美無瑕的女神,事實上她漂亮但脾氣不好;把曹操描述的貪狠好色,對文姬卻沒有著墨很多,然後卞昭恨他恨了一輩子。
看《曹操大傳》的這些日子裡,我回想起小學的時候看小說三十六計時,也是這樣如癡如狂,但是當時只顧著把好看的劇情看完,沒有很仔細的咀嚼古人的智慧。或許比起理工科,我是真的更喜歡歷史、更喜歡文學呢!
題外話,我要在此大力推健實學社出版的《要離》真的是一本精采絕倫的刺客小說,我後來改寫的刺客列傳受這本書影響很大!不過我現在看書的腳步可能要暫緩一下,因為我發現好多事要準備啊!三月底剛放榜時,我跟媽媽說:「還有五個月可以陪妳呢!」現在,怎麼轉眼間就剩兩個月了?